自古以来,凡是能够成就一番伟业的君主,往往身边都聚集着一批忠心耿耿的臣子。这些臣子有的以实际行动表达忠诚,有的则靠言语奉承博取信任。在春秋五霸之中,秦穆公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位。他不仅在西戎一带称雄,而且一生豪气万丈,堪称春秋时期最具传奇色彩的霸主之一。然而,秦穆公去世后,竟有三位大臣被迫殉葬,而这一切的起因,只是因为他们当年酒席上的一句肉麻之语。
秦穆公是秦国真正强盛的奠基者。他的最大特点,就是善于广纳贤才,不拘一格用人。当时不少贤名之士都投奔于他的麾下,比如百里奚、蹇叔等人,正是凭借这些人的辅佐,秦国才逐渐壮大。值得一提的是,秦穆公的这种用人之道,竟与相马高手伯乐有着直接关系。伯乐年老之后,秦穆公请他推荐后继者,伯乐便引荐了一位奇人——九方皋。
九方皋受命后,带着重金出去为秦穆公寻马。不久后他回来,自信满满地向秦穆公告知:“我为大王买到了一匹黄色母马,它绝对是千里良驹!”然而,当那匹马被牵来时,秦穆公却大吃一惊——那竟是一匹黑色公马,颜色和性别全都错了。秦穆公一时怀疑九方皋是否真的懂马。这时伯乐出面解释:“相马之道,看的是内在的精神与骨骼,而非毛色与雌雄。”于是秦穆公试验了那匹马,果然日行千里。这件事让秦穆公顿悟:用人不应拘泥于外在条件,而要重在才能。自此,他更加敞开胸怀,求贤若渴,以五张羊皮换来百里奚,又通过百里奚举荐重用蹇叔,从而广揽英才,为日后称霸打下坚实基础。
展开剩余65%秦穆公虽有霸主之威,但性情中也保留着几分豁达与豪气。比如当年晋文公困境之时,他曾出手相助,这便是君主气度的体现。又有一次,他心爱的御马逃脱,被几名农人捕杀并烤食。秦穆公赶到山上时,马已成灰烬。他知道马肉性寒,若直接食用会伤身,便立刻取来车上的酒赐给农人们解寒。当这些人得知自己误食了大王的坐骑时,心中惶恐不安,而秦穆公非但没有追责,反而赐酒宽慰。自此,这些农人立誓报效秦国,由此可见秦穆公的胸襟。
然而,再英雄的君主也有无奈的时刻。秦穆公虽叱咤风云,却曾沦为俘虏。也因此,他常常借酒排遣心中愁苦。有一次,他与群臣设宴,感慨世间没有不散的筵席,提醒大家要珍惜当下。席间有三位贤臣——奄息、仲行、针虎,人称“三良”。酒意正浓时,他们为了表示忠诚,脱口而出一句誓言:“生共此乐,死共此哀。奄息等许诺。”意思是说,生时要与大王同享欢乐,死后也要与大王同赴黄泉。
此言一出,气氛一度感人至深,秦穆公或许也为之动容。然而,这句醉酒中的豪言壮语却成了他们日后无法逃避的枷锁。秦穆公去世后,群臣哀恸。史官此时站了出来,质问“三良”:你们当年曾许下誓言,如今大王已逝,为何还不践诺?在群臣的注视与道义的压力下,“三良”无力辩解。为了保全名声,他们只能强迫自己走上殉葬之路。
在笔者看来,秦穆公的霸业固然值得称道,他的雄才大略使秦国声名远扬,但“三良”之死却耐人寻味。一方面,他们确实是酒后说了大话,另一方面,则是史官过于苛责,令他们无法退缩。古人看重信义,即使以性命为代价,也不得违背承诺。因此,他们的死既是忠诚的体现,也是时代礼法的牺牲品。至于这三人是否真的该为一句醉话而殉葬,恐怕仍是历史中的一大争议。
发布于:天津市加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